每逢周二和周四,乔晓艳老师八点就早早坐到桌旁,开始捣鼓电脑。上午10:10是给2018级电信专业同学讲授《信号与系统》课程的时间,因为“云”课堂,乔老师花了更多精力去进行课前准备。把路由器、手机、电脑调到最佳状态,查看学生网络提问,把上课需要板书的内容再写一遍,提前20分钟开启“雨课堂+企业微信”直播,提前10分钟解答学生疑问,检查预习效果。至此,课堂正式开始,而距离清晨坐在桌前,已过去两个小时。
新学期的开头因为疫情而与众不同。按照学校统一部署,贯彻“停课不停学”要求,学院全体师生通过远程教学手段,展开新学期课程学习,五湖四海的学生们以云相聚的方式重回课堂。
第一批课程从2月24日开始,32名教师团队,将19门研究生课程和12门遴选的本科生专业必修课,通过“长江雨课堂”在线直播、录播、“慕课+研讨”等多种形式呈现,覆盖本科生627人,研究生169人。两周的线上学习,让物电师生直呼“新体验”。



图为开学两周以来雨课堂后台数据
网课新体验,是新鲜的感觉。把“卧室当教室,网络当课堂”,提前一小时在电脑前等待直播上课成了很多同学近期日常。然而首天云课堂发生了网络卡顿、部分同学无法正常登陆的小插曲。经过学院教务王敏老师和平台技术人员的加班加点,平台逐渐稳定,课堂重归正轨。不懂的地方标注一下,产生了疑问发个弹幕,讲得妙的地方由衷赞叹一下……用即时形式回答问题发表看法,形式活泼,让很多平日羞涩的同学也可勇敢表达自己见解和疑惑。课堂回放,成为不少同学复习时的得力助手。而课后师生交流、同学之间互助,也因网络变得即时可达。身不在校园,心却从不离开学习的沃土。

图为《经典力学》课程中学生的在线提问 图为2017级物理学专业线上授课群里师生交流

图为网络课堂授课老师交流上课经验
网课新体验,亦是新迎的挑战。如何确保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,是很多老师反复琢磨的问题。为此,老师们可谓“各显神通”。
利用平台优势,保证授课的实时性和互动性。2019级物理学专业课程《力学》的刘福虎老师在课程伊始先用特色ppt吸引了大家:“物理让我们心无旁骛,物理让我们人生开挂”,简短几句话给予大家开学最强的鼓励。刘老师提前给同学们发放了预习材料,利用雨课堂的语音直播功能展示课件、推送语音,同时利用弹幕功能接收学生文字反馈。2018级物理学专业课程《经典力学》的郝小雷老师用一手好字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。他针对物理教学中需要大量公式和定理推导的特点,通过书写板一步步书写,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,再现线下课堂的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。

图为刘福虎老师讲授《力学》课程

图为郝小雷老师的板书指导
针对网络课堂特点,加强课程设计和学习分析。乔晓艳老师针对网课的特殊性,尽量30分钟左右讲解一个知识点,然后休息5分钟,保证同学们注意力更加集中。每节课还设置了“前测”、“随堂测试”、“后测”,难易程度不同,随时掌握同学们预习、当堂学习及复习的结果,以弥补线下课堂里师生面对面交流的默契。

图为乔晓艳老师正在讲授《信号与系统》课程

图为乔晓艳老师课后通过微信解答学生疑问
停课不停学、不停交流,云端组会助力居家科研。疫情防控非常时期,研究所各课题组积极响应、多措并举、共同战“疫”,通过多种线上联络平台有条不紊地开展组内各项科研教学工作。激光光谱研究所超灵敏吸收光谱组从2月24日开始为每位研究生安排一篇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文献,引导大家有效利用时间,储备基础理论知识,为开学后快速补上进度打基础。为了促进大家对文献和理论的理解,利用钉钉等软件进行视频、语音讨论,根据学习情况制定个性化阶段性自学任务,保持居家科研不停、学术不停状态。


图为超灵敏吸收光谱组线上组会


图为张文梅老师指导学生居家科研

图为杨荣草老师指导学生阅读论文 图为杨荣草老师布置学习任务
2019级原子与分子专业博士生崔茹悦这样表达自己的决心:“疫情不退,我们不回;在家不懒,科研不断。距离不能挡住导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关心,疫情不能阻碍我们对科研的探索和攀登。”云端不分昼夜往返的邮件、QQ消息、微信视频,不只是疫情期间师生交流的体现,更是日常导学交流的走心常态。

图为2018级原子与分子专业博士生李尚志、崔茹悦居家科研
学院多措并举,确保学生学习质量。强化线上教学管理、检查和评估工作。建立课程线上授课群、在线课程老师交流群、学院教务群、辅导员班主任群等,建立“授课老师-学生-辅导员班主任-教务老师”密切关系,做好线上课堂后勤支持。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进行每日听课检查工作,及时向学院反馈信息。加强班级学风建设。在线学习无法对学生课堂纪律进行有效监督,学习效果因人而异,难以全部保证。辅导员和教务老师利用企业微信、长江雨课堂后台,实时关注到课率及学生互动情况,通过云班会、党小组会等多种形式,强调居家上课的纪律要求,鼓励同学们坚定信心,科学防护,保持健康,抓好学业。加强人文关怀,关注个体学生,确保没有学生“学习掉队”。摸排学生网课学习相关情况,对于居住地偏远、网络信号不稳定、流量资费高等原因导致的在线学习困难学生,为学生制定个体学习方案,电话联系,指导进度,提出建议,并待返校后创造条件,为同学尽快补齐所缺课程内容。

图为学院关于研究生上课情况检查的通知 图为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杨荣草老师的教学 听课反馈

图为学院与学校各部门配合完成线上课程教务安排

图为网课学习调研问卷及学生经济困难情况统计 图为教务王敏老师正在处理线上课程问题
知识学习外,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关键。特殊背景下的“延期开学不停课”,既有知识的“学”,更有生命健康的“学”,公共安全的“学”,心理健康的“学”,责任担当的“学”,是拓展研究、体悟人生等多方面的学习提升。为了上好疫情防控带给我们的这一堂思政大课,学院上下齐努力。积极推进“课程思政”示范课程项目建设。李鹏老师在面向全校理工科专业的《大学物理》线上课程中将知识和技能传授、科学发展历程及科学精神的传递,寓价值观引导于物理学知识传授之中,启发学生自觉认同。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党委各支部通过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倡议书、推送物电青年一线志愿故事;本科生支部开展线上“防疫抗疫”主题党日,分享自己或身边人为防疫抗疫做出的努力,共同见证无数党员模范先锋瞬间,致敬“最美逆行者”。辅导员老师以“不见面的陪伴”加强思想教育。各年级辅导员利用新技术通过班委、寝室长等“云网格”管理,传达学校、学院相关要求精神,通过云班会形式,共同观看《一堂思政课》等优秀影片和先进事迹,引导传递正能量,在防疫斗争中检验思政工作实效。

图为本科生支部17电信郭炯君同学分享他的志愿者防疫故事
图为本科生支部光信党小组进行“防疫抗疫”主题党日学习
图为2019级辅导员甄嵘嵘老师居家办公

图为研究生辅导员张小蓁老师通过云班会进行思政教育
图为研究生熊立婷老师组织学生观看《一堂思政课》
图为2019级辅导员甄嵘嵘老师转发在线课堂相关教务通知
线上开学两周,老师们逐渐熟悉多种在线教学平台,同学们也切身感受到了老师的认真敬业。云课堂无法阻挡知识的传播,更阻断不了师生思想的碰撞。每位师生,都不是这场“战役”的观众,而是重要一员。第三周开始新增的30门课程,对于师生们是挑战,更是大展身手的舞台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;知难而进,众志成城。在疫情面前,导师的学业督促,辅导员班主任的健康关心,每位同学的自律自强,肩负起身为物电人的社会责任与担当。师生同心,战“疫”同行,自强的山大物电人将永远坚守“格物致理”的精神,保持昂扬奋进的姿态,打好这一仗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