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西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于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,依托山西大学物理学科与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,经过20多年的发展,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人才和学术骨干,促进了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。目前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光学、原子与分子物理、理论物理、凝聚态物理、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、无线电物理等物理学二级学科。
山西大学物理学科成立于1936年,是国内较早开展物理教育的高等学校之一。1957年重建山西大学物理系以来,秉承“登崇俊良”办学传统,弘扬“格物致知”科学精神,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,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,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、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5人、国家杰青7人、“973”首席科学家9人、青年“长江学者”2人、国家优青13人,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团队1个、基金委创新群体1个、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2个,教育部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2个、国家教学团队1个、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。聚焦量子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,作为首席单位先后主持了1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,64 项国家重点类项目,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 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 项,年均科研经费近1.3亿元,年均发表SCI学术论文200余篇。特别是关于费米原子气体自旋轨道耦合的系列工作[Nat. Phys. 2016, Nat. Phys. 2014,PRL,2012 ]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,单篇引用达700 余次,被Physics 和Physics World 作专题报道,被Nature Physics 杂志作专题评述,张靖教授入选2020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,获得2020年“科学探索奖”。具有一系列国家级科研平台,包括最早在地方院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—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,极端光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,原子分子物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,“111计划”引智基地等。为社会培养了以赵宪庚院士、朱日祥院士、朱诗尧院士为代表的的大批杰出人才。物理学学科2022年入选国家“双一流”建设学科,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A段位(排名前10名),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。
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运行过程中,发挥学科引导,着力提升博士后培养的水平。博士后工作形成了自身特色,在学科发展中体现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和社会贡献。在人才招聘、政策支持上面向国家重大需求、面向山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,以量子物理科学和器件为核心内容,服务于国家和地方发展。特别是光子以及原子分子的量子调控,固态量子材料的制备及光学和输运性质等,将会发展若干光电操控、灵敏测量以及全固态激光器、光量子器件研制、超快纳米光学等方面的核心技术,为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,在引领山西省的前沿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示范作用。
近年来山西省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发展与优秀人才引进,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发展与优秀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,为博士后人员发展、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