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遗舞蹈美育活动
在知识探索与人格塑造的双重维度中,美育始终是滋养心灵的重要源泉。3月14日,音乐学院舞蹈系师生团队,在排练厅为物理电子工程学院师生开展了一场美育实践课。这场跨越文理学科的艺术对话,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"小花戏"与"翼城花鼓"为载体,为理工科学子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深度体验。

溯古追今 解码非遗基因
本次活动聚焦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—— 翼城花鼓。来自音乐学院的王刚同学对此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讲解。从它古老的起源,到代代相传的发展历程,再到独特的动作特征与复杂多变的节奏打法,翼城花鼓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生动呈现。王刚和高杰两位同学手持传统枣木鼓槌,以刚劲挺拔的肢体语言演绎出"骑马势""蹬腿击鼓"等经典动作,其极具爆发力的表演让在场学子直观感受到这项非遗技艺"刚如铁、柔如绸"的美学特质。

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掌握节奏技法,两位小老师设计了一套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案。他们首先以"咚哒咚哒,咚咚哒"的韵律口诀导入教学,配合清晰的鼓点示范,帮助同学们建立基础节奏感。待同学们初步熟悉节奏后,两位示范者开始拆解动作要领:应专注步法移动,强调击奏角度。两人以分解动作配合鼓点进行同步演示。通过手把手指导,同学们从机械的单点敲击逐渐过渡到连贯的组合节奏,最终实现行进演奏与肢体律动的协调统一。随着鼓槌在空间中划出优美轨迹,年轻学子们真切体会到"鼓点如心跳,舞步似呼吸"的韵律美学,传统打击乐在现代教学中的艺术魅力得以生动展现。


舞韵流芳 品读文化密码
舞蹈系的王晨曦同学通过动态演示与理论解构的双重视角,揭开了小花戏这项民间艺术的神秘面纱,清晰勾勒出小花戏"源于辽宋、成于明清、精于当代"的演变轨迹。让同学们了解到这一舞蹈诞生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土壤。在文化内涵剖析中,小花戏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情感表达被一一揭示。通过精彩的舞蹈示范,小花戏灵动的身姿、富有韵律的节奏,以及别具一格的舞蹈动作独特的风格特征尽显眼前。

沉浸式体验环节则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,王晨曦同学以"扇"为笔,以"步"作画,引导同学们体会小花戏"拧、扭、抻、韧"的四大韵律特征。随着绛州鼓乐的节奏渐强,原本拘谨的理工科学子逐渐放开手脚,从基础的手位、脚位,到复杂的舞蹈步伐与身体律动,大家完成了从技艺模仿到情感共鸣的升华。


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努力练习,同学们成功完成了小花戏和翼城花鼓的舞蹈表演。此次教学活动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,更点燃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火,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以艺术为媒介,以美育为桥梁,物理电子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在这堂美育课上,感受着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,加深了对艺术与文化的理解。我们期待通过这样的美育实践,让沉睡在文献中的文化遗产真正活在青年人的生命体验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