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彭堃墀院士学习专题系列活动

坚持坚守 不忘初心

发布日期:2021-04-02  发布人:学院团委浏览量:

 

——彭堃墀院士2009届博士研究生 郑耀辉


 在建党100周年之际,在全省教育系统发出向彭堃墀院士学习之时,作为先生的学生和课题组的一员,我仔细回味多年来与先生相处的点点滴滴,他的思想、学识、为人可谓对我影响深远。

 20世纪80年代,量子光学在国际科学界方兴未艾,国际上只有少数高水平的实验室开展相关方面的工作。而当时的中国在科研方面相对落后,加之实验上挑战重重,没有学者涉足这一领域。

 先生自1981年起,先后前往法国、美国作为各光学实验室的访问学者,参与了多项世界前沿的光学实验研究工作。1984年,先生学成回国,山西省政府支持20万美元建立起光电研究所,并将量子光学作为光电所的研究方向。每每提起这段经历,先生总是说:“当时,山西省政府在外汇紧张的情况下,慷慨支持量子光学实验的建设,我们一定要不辱使命,永葆实验室科学高地的本色。”谈到建所初期,实验室研究方向的选择,先生总是淡淡地说:“量子光学实验工作虽然难,但是地方院校也要做有特色的工作,这样更容易取得突破。”从先生举重若轻的话语中,我们读出了些许对现实研究环境的无奈,更读出了他当时的“胸有成竹”和对科学发展趋势的战略判断。这是一种迎难而上的勇敢,更是一种作为科研人的担当与奉献。

 2000年后,随着量子科技的发展,先生又适时提出了建立冷原子物理实验平台。直到20年后的今天,量子科技成为美、欧、日等发达国家的重要国家战略,均提出发展量子科技的规划,在政策、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。我国也深刻认识到推进量子科技发展的重大意义,并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,可见先生当时对研究方向的选择多么具有前瞻性。时代始终在为个人命运着底色,国家命运也始终由无数个体共同书写。科研人更是应该急国家之所急,将个人的科研方向与国家的科研发展全局紧密联系。先生就是如此,我辈更应如此。

 先生也常津津有味地讲起自己当年做科研的故事:骑着自行车(或公交)冒着严寒酷暑去晋西机械厂加工椭圆柱聚光腔体,第一篇文章发表在《机械工人》杂志上;为参加在天津举办的第一届激光展览会,先生六天六夜待在实验室调激光器……听了这些事迹,我才渐渐明白先生当时也并非那么“胸有成竹”,举重若轻的话语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、坚守,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坚守让许多不可能在先生身上变成了可能。先生始终坚守科研服务于国家、服务于人民的初心,二十年前就将科研成果——全固态单频激光器转化为产品,服务于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。如今85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亲自到实验室指导工作,坚持每天看文献、坚持和年轻教师讨论工作中的问题。先生经常说:“如果我不按时上班,就不能要求你们按时上班;如果我不进实验室,就不能要求你们进实验室”。这是他对自身的严格要求,更是对后辈的关心和鼓舞。他对科研工作的担当与大爱时常感染着我们光电所的每一个人。

 今天,站在山西省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新起点上,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,适时绘制了建设“基于量子光源的引力波探测大型地基观测装置”大科学装置的宏伟蓝图。我作为大科学装置建设工作组的主要成员之一,考虑到任务的长期性、复杂性和艰巨性,起初有严重的畏难情绪。但冷静下来细想,在35年前的科研条件下,开展压缩态光场(量子光学)研究的挑战性绝不亚于当前的引力波探测,而先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,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此项工作,还发展、壮大了光电所,这正是因为先生的坚持与坚守。作为先生的学生,我也必须要收起畏难情绪,不辱使命、不遗余力地去圆满完成此项工作。

 与先生相处近二十年,他的事迹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,他的坚持给了我坚定科研的力量,他的坚守更让我明白了作为科研人的担当与责任。先生就像一座照亮我前行道路上的灯塔,帮我指路,为我引航,是先生多年来的坚持、坚守,为新时期我辈建造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集聚了蓬勃的精神力量。我相信,在先生精神的指引下,在我辈不遗余力的努力下,只要我坚定理想信念,坚守科研工作服务于国家发展的初心,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攻关,在山西建设引力波探测大科学装置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。

快速导航
Copyright © 山西大学物理电子工程学院. All Rights Reserved.